大咖名片
浙江省肿瘤病理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 徐海苗
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,每天有数百份人体组织样本经历着“蜕变”:取材、脱水、浸蜡、包埋、切片、染色、封片……经过一整套耗时2到3个工作日准备,患者的人体组织变成4微米厚的切片(仅相当于头发丝的1/5),出现在医生的显微镜下。
医生仔细观察研究染色组织时,看到的不仅是细胞形态,还有一个个生命的治疗方向。
“病理诊断是给患者体内的‘占位’做全方位‘体检’。”徐海苗打了个比方,“它会告诉医生,这个‘嫌疑犯’是不是肿瘤?恶性还是良性?来源于人体哪个组织?用那种治疗方式最合适?肿瘤的进展速度?”
但这个被称为肿瘤诊断金标准的关键环节,却常常被患者误解:认为检查时间太长而对医疗机构的服务产生抱怨,甚至因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。
做病理诊断绝不是浪费钱
它是早筛的“哨兵”、治疗的“导航仪”
徐海苗介绍,病理诊断贯穿肿瘤防治全链条。
在肿瘤二级预防(早筛)阶段,它是拦截癌变的“哨兵”。“最明显是宫颈癌,通过筛查能显著降低发病率。宫颈刷片能揪出90%以上的癌前病变,配合人乳头瘤病毒检测,联合筛查可使宫颈癌风险再下降90%。通过细胞病理学检查,可以揪出‘真凶’,进而阻断宫颈癌的发生。”徐海苗说。
当疾病进入肿瘤三级预防(治疗)阶段,病理诊断就成为患者治疗决策的“导航仪”。“病理诊断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、具体类型、组织来源、恶性程度等有重要作用,这些答案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。”徐海苗说。
他的团队曾接诊一位晚期结肠癌患者,病理基因检测发现属于罕见结肠癌类型。“这类肿瘤通过特定靶向药,可以达到临床治愈。得益于病理诊断的精准治疗导向,患者少受了好多苦。”徐海苗补充说,更常见的案例是HER2阳性胃癌患者,通过免疫组化检测,6%-7%的胃癌患者能匹配靶向药,生存期可延长数倍。
谈到患者对病理诊断的态度时,徐海苗略显无奈:“门诊医生开具相关检查时,有些患者觉得浪费钱,甚至质疑其必要性。拖着拖着,患者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期。”
有些患者需要扩大病理检查取样,类似误解就更多。徐海苗提到,有肠镜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,因报告未明确写“癌”而拒绝进一步病理检查和治疗,导致两年后腹腔广泛转移。“小活检取样范围有限,仅如米粒大小,存在漏诊深部癌的风险。”徐海苗提醒,当医生提示进一步扩大病理检查取样范围时,患者不应忽视,要认真对待。
“有的患者还有影像检查可替代病理诊断的幻想。”徐海苗解释说,虽然CT等影像能看到肿瘤占位性病变,但只有病理诊断能明确原发肿瘤的准确部位,这直接决定了治疗方案。
“金标准”也不能保证100%
拿到诊断报告后要小心“踩雷”
病理检查被医学界公认为肿瘤诊断的“金标准”,这也常常让普通百姓产生误解——准确率能达到100%。
“就像我们去金店买黄金,24K纯金并不存在一样,病理诊断的‘金标准’也不是100%准确的。”徐海苗解释,它的准确率通常在99%左右,受到取样、技术、医生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。
徐海苗具体指出,这当中的误差主要源于以下三个“不可抗力”:取样局限,如胃镜活检仅取米粒大组织,可能遗漏癌灶,临床统计显示小活检假阴性率约1%-2%;技术制约,如术中冰冻切片需15分钟出结果,准确率约95%,曾有位患者术中快速病理报良性,石蜡切片却确诊恶性;主观研判,当乳腺浸润性癌与硬化性腺病形态相似时,初诊医生的误诊率可达10%。
等病理报告出来后,对于报告上的一堆专业术语,患者又常常会陷入误区。
“最让我们头疼的是,很多患者拿到病理报告后,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错误判断。”徐海苗回忆,曾经有位患者看到报告上写着“肿瘤”二字就崩溃了,实际上那只是个良性肿瘤;还有患者看到“病变”就以为是癌症晚期,其实可能只是炎症。
徐海苗补充说,病理报告中有很多专业术语,患者拿到报告后需要立即咨询主治医生;还有患者把病理报告随手丢弃,导致再诊时失去重要参照,应该永久保存原件。
大咖辟谣
谣言1:病理报告和检验报告是一回事。
徐海苗:两者完全不同。病理报告是肿瘤诊断的“金标准”,能确定肿瘤的良恶性、类型、组织来源等,直接影响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。检验报告则主要检测血液、生化等指标,辅助评估病情,不能替代病理报告。
谣言2:病理诊断能100%确诊肿瘤。
徐海苗:病理诊断虽然是肿瘤诊断的“金标准”,但并非100%准确,准确率通常高达99%以上。在病理诊断过程中,会受取样、技术或医生经验影响,存在极少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情况。
谣言3:做了切片病理还要进一步做免疫组化、基因检测等,这是浪费钱。
徐海苗:切片病理是明确肿瘤的病理特性,而免疫组化、基因检测等是帮助确定肿瘤类型和来源、肿瘤的生物学行为、指导治疗决策、寻找肿瘤相关的基因突变、融合基因等,指导精准治疗(如靶向药的选择等),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期。这些检查并不是浪费钱,而是帮助钱用在刀刃上。
谣言4:病理报告出得慢,是因为医院拖延或技术落后。
徐海苗:病理检查流程复杂,需时间保障准确性。具体步骤包括取材、脱水、包埋、切片、染色等,通常需2-3个工作日。若需加做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,时间则更长。
谣言5:穿刺活检会导致癌细胞“跑”到其他部位。
徐海苗:穿刺活检是安全的微创操作。其在超声或内镜引导下精准取样,极少引起并发症(如出血、气胸)。目前的研究证实,穿刺不会增加肿瘤转移风险,更不会缩短生存期。
标题:有人因拒绝它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在肿瘤防治中 病理诊断有多重要
地址:http://www.jt3b.com/jhjj/45156.html
心灵鸡汤: